•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优秀作品
  • 建筑课堂设计地阔天作界 山高人为峰
  •   文/姜五洲汶上县地处鲁西南,辖属济宁市,东接曲阜,西临梁山,属经济欠发达县。

      汶上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从2003年开始选址、规划、设计、建设,到今天,学校完成总投资1.6亿元,占地260亩,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在校生3468人,专任教师196人,各种实训设备1950万元,开设专业10余个,8000多毕业生或留学英国、或升入高校深造、或进入国内大中型企业。

      短短几年间,汶上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靠着永不满足的引领,创新奋进的境界追求,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县居弱图强、后发崛起的辉煌跨越之。2007年,该校被评为职业教育“创业明星学校”; 2011年,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2年,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校企合作先进单位”称号、富民兴鲁劳动状、“济宁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称号等。

      由于汶上职业中专的飞跃发展,2012年,汶上县县委决定将原县实验高级中学党支部与县职业教育中心党委合并,组建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党委、纪委,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升格为副县级事业单位,这充分体现了县委、县对学校工作的高度肯定。

      经济欠发达但思想不保守

      职业教育平地腾飞

      汶上,古称中都,历史文化悠久,教育传统深厚,是大汶口文化和北辛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501年,孔子初仕中都宰,劝农耕,制礼仪,敦,政绩卓异,泽被万民。其后荻火传承,崇礼尚义、向学之风绵延不绝。明代嘉靖年间,“小县不大四尚书”成砺教佳话。

      以后,汶上教育仍延续着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基础教育和教育率先进入全省先进行列,但由于受农耕文化的影响,汶上县的县域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潮起潮涌的时代变革中,辉煌不再。

      工业经济基础薄弱,商业经济步履蹒跚,属省重点扶持县。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截至2003年,是济宁市唯一没有职业中专的县区。随着汶上县穷则思变,向纵深发展,县域经济快速崛起,特别是在矿山开发、机械加工、纺织服装旅游开发等重点项目快速推进的形势下,愈加凸显职业教育实用人才培养的功能缺失。

      2002年,县委、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和联席会议,果断决策,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和发展的决定》、《汶上县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等政策措施。决定将原汶上县教师学校、济宁电视大学汶上分校、汶上县育才中学三校合并。通过资源整合、资产置换,将三校搬出冬天霜冰覆,夏天泥水横流的居民区,异地新建省级规范化标准的职业中专,并连续多年列入“汶上县十大建设重点工程”和汶上县为民所办十件实事。在县域财政刚刚过亿、工业经济急需跃起的巨大压力下,提出了高起点定位、高规格设计、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运行的“四高”要求。确定用十年的时间,使学校发展成为占地400亩,总投资2.6亿元,万名学生规模的高质量、高水平职业中专,努力进入全省职业教育先进行列。为资金落实,在投入政策方面给予了倾力支持。通过县财政拨一点,省市专项经费争取一点,社会金融一点,师生义务劳动省一点等多种方式,本着边建设、边运行的原则。2005年初顺利开工,至2008年秋季大规模招生,已完成教学楼、综合办公楼、学生餐厅、公寓楼,校园硬化、绿化、化等工程建设任务。

      短短四年,学校克服了筹资难、招生难、师资队伍转型难等重重困难。历尽艰辛成坦途,梅花经霜吐芳华。汶上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从一个场所狭小破旧、设备简陋短缺的学校,一跃成为场地开阔、设备完善、优的现代化中等职业教育先进学校。

      扭住质量不

      创新发展育英才

      (一)落实“内涵粗招生战略”,夯实质量提升基础

      在汶上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学校先后三任校长都付出了大量艰辛和汗水。在如何促进学校发展方面,更是殚精竭虑,苦思良策,破解难题。为破解初创时期招生难的问题,学校领导班子“以服务为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积极推进广大教师强内功、提技能活动,同时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宣传活动,引领社会、家庭转变传统观念,促进职教价值认同。积极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感受学校的丽优雅;让就业学生现场报告到大型企业工作状况。通过各种图文并茂、音像俱显、直观展示,煽起学生跃跃欲试的渴望与投入。职业教育有招生难迅速步入求学热的良性发展轨道。

      构筑质量立校平台,打造技能提升高地。为实现学校快速起步,跨越腾飞,学校在办学思上,提出了瞄准市场规划专业设置,先后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学前教育、焊接技术应用等10余个专业。适应实战构筑平台,先后投资购置数控车床10台、普通车床20台,微机800台,投影仪48台等教育教学设施。陆续建成了工、电工、数控加工、服装等实习实训间。

      学校提倡并实施了这一系列构想,为学生的专业成长奠定了的基础,同时为学生的充分就业提供了强力保障。

      (二)实施“职教集团”战略,实现“引企入校”的平台

      实施“职教集团”战略,实现校企无缝对接,合作共赢。

      2009年济宁市教育局、济宁市经济贸易委员会下发了《关于组建市级职业教育集团的实施意见》,以职业院校和企业为依托,按照校企自愿参加、优势互补、龙头带动和权责对等的原则,联合有关职业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参与,实现校企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的合作形式。

      该校参加了由济宁技术学院牵头的济宁市机械制造职教集团。参加后我们积极派学生到集团企业实习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学生的巩固率明显提高。但我校距市属企业距离较远,实习实践不方便。经过研究,我们决定建立自己的职教集团,学校领导班子积极推动,2010年4月,汶上县教育体育局、汶上县经济和信息化局下发了《关于同意组建汶上县中都职业教育集团的批复》参加的企业有10余家。实施职教集团战略,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实习指导教师,优化了教育资源,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的实践教学能力。

      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实习实训能力,2010年10月,学校决定在职教集团企业中选择效益好、专业技术人员充足的企业,将它们的部分生产线引进学校。2010年,我们将汶上县丝杠有限责任公司的机床三杠生产间引到我校,2011年,和汶上县精良机械有限公司深化合作,将该公司的碾米机械间引到学校实习间。

      引企入校解决了学校实习设备、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但在管理上也为该校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实践中,该校积极探索引企入校后管理的新模式。

      首先,明确领导和岗位,实现共管和共赢。学校提供厂房、技术力量,企业提供设备、技术指导。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构建高效管理平台,建立由企业管理人员参加的校企合作委员会,由校企合作委员会管理入校企业。学校由王宜奎副校长、企业有丝杠厂的涛副董事长、精良机械有限公司的涛主任担任入校企业的管理工作。对企业的经营方向,经营活动、经营分配进行规范管理,校企双赢。为了确保教学功能和生产功能的充分发挥,学校对生产过程进行指导、协调。通过校企双方确定的制度设计,有关协议,明确企业在接受学生生产性实训的规模、批次、实训项目,实训的质量要求,校企共同育人的质量要求。同时,鼓励校企双方人员到双方相互兼职,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任兼职教师,学校教师到企业“跟岗”、“顶岗”,进行技术研发和生产实践。

      其次,实现专业建设目标。成立由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带头人组成的质量检测、实习指导小组,共同管理生产和学生实习工作,以确保产品质量。

      汶上县丝杠有限责任公司、汶上县精良机械有限公司都是大型制造企业,从企业引入设备和生产线到学校,生产性实训的设备与企业的设备完全一致,试训的过程与生产过程完全一致,实训室具备产品生产的功能,学校设备跟企业设备资源共享,促进了该校机电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首先这两个企业在我校实训放置了10台数控机床,20台普通机床和其他一些设备,这些设备有效地弥补了这些专业实习设备的不足。其次,培养了一批专业带头人,该校专业教师张型军、孙广华、高海波、刘军通过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参与到生产技术监督管理中,专业实践能力显著提高,现在已经拿到各自专业的技师技能证书,成为学校制造类专业的带头,人师生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两年来,该校相关专业共有3000余人次学生在引企入校企业中实践实习,有65人次专业教师实践锻炼,双师型教师占专业专任教师的比例已达到82.47%,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已经成为示范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该市的专业。引企入校,同时也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企业氛围,接受企业文化熏陶。2012年我校校企合作的先进经验,被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校企合作委员会评为校企合作先进院校,先进事迹被编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中

      (三)“人人可以成才”,培养优秀职教人才

      “人人可以成才”,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目标等),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将学生分为升学班(少部分)和就业班(大部分)两种类型。升学班在学习三年后参加对口高职考试,可以升入本科或专科院校;就业班以培养技能,安排就业为主。升学班和就业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分别作出不同的安排。

      就业班的文化课程选择该校的校本教材,专业课程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就业方向来选择教材。突出职业学校的特点,发挥学生的动手特长,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升学班文化课与专业课是按5:5开设,而就业班文化课与专业课是按3:7开设。

      在教学上,该校制定了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切入点,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突显知识够用、技能熟练的职教特点为目标,加强学生的实践实习课的教学,现在该校的机电、计算机、服装、学前教育专业都已实现了课堂进实训间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做到了“教中做、做中学”, 实现课堂教学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提高了学生实践实习能力。

      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用人单位也都给该校学生提供了优厚的待遇,企业为学生缴纳五险一金,实习工资一般在2000元以上。2008届毕业生郭延双现在已经担任我县众鑫机械有限公司的技术顾问;2009届毕业生龙已成为我县金城机械厂的工技术;2006级学生何西同安置到华硕电脑集团工作后,现已是集团的工程师,月薪在6000元以上。2003届毕业生卜令建自主创业创办了戴尔电脑专卖店,目前,专卖店已实现年产值40万元,净利润10万元。我校的创业就业工作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在满足学生创业就业的同时,对有升学愿望的学生,学校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二学期,就严格按照春季高考考试纲要来安排课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学生的学习质量稳步提高。2012年该校有122名同学参加春季高考,其中10名同学升入本科院校,其余112名同学全部升入大专院校学习,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目前,该校培养的学生中,赴英国留学并在当地就业孙招娣、王明明,在301医院就业的孙丽军和在红十字会工作的王凡凡等四名同学刻苦自砺、勤勉奋进的正激励着广大在校学生努力学习,不断人生的更高境界。

      拓宽培训空间

      构建灵活终身教育体系

      该校从实际出发,瞄准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等不同企业的用工需求,针对不同培训对象,灵活开展技术教育与培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培训模式。

      近年来,该校紧贴劳务市场需求,狠抓特色培训,努力打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地方品牌,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质的培训品牌。

      2005年以来,我校承担了部分“阳光工程”培训任务,培训电气焊、计算机技术人员800多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6000多人。

      学校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对5120名(共举办18期)农民工集中进行以实践操作为主的电工、焊工技能培训,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经鉴定,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全部取得由劳动部颁发的初级技能合格证书,75的取得了中级技能合格证书。对符合企业用工条件的2336名推荐到相关企业工作。

      学校与县安监局联合,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电工、焊工、厂驾、物品生产、运输、销售人员等共计1346人次(共举办6期)进行培训,每个都能达到培训要求,并取得由安监部颁发的安全操书。为我县企业联民广场培训营业员325名,为汶上县丝杠有限责任公司等职教集团企业培训技术人员328人。

      现在,学校已成为汶上县技能培训重要,在服务县域经济需要,助推社会发展中,提供了巨大地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汶上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在平地上崛起,在困境中奋进,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前行。在未来的发展征途上,汶上县职教人将以更加旺盛的状态,把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化作创造一流成绩的满腔热情,勤奋务实,开拓进取,迎接汶上职业教育发展的蓬勃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