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优秀作品
  • 建筑要与当活方式密切结合建筑课堂设计
  •   近日,法国建筑大师德尼·岚明(Denis Laming)来深圳考察了建筑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德尼·岚明对深圳在文化建设上取得的诸多成绩给予了高度赞赏。他称赞,“深圳是一座神奇的城市,在如此短时间里,取得了其它城市许多年才能达到的文化成就。深圳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非常宜居的城市。”德尼·岚明在深考察期间,晶报记者对这位风度翩翩、温文儒雅的国际建筑大师进行了专访,而他也对深圳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出了中肯的。

      晶报记者 若/文 张定平/图

      好建筑师,必须是好艺术家

      晶报:您说在上世纪80年代来到深圳时,感觉深圳就像一个大工地,确实在几十年间,无数高楼大厦在这座新兴的城市拔地而起,其中有不少出自国际建筑大师之手。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国外建筑师来深圳,也到中国其它各大城市做了许多非常“有个性”的建筑,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岚明:深圳是一座全新的、年轻的城市,我时常来深圳,而且时间跨度很长,可以说我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发展。我觉得深圳本土设计师的运气非常好,现在很难在全世界找到像中国这么一个广阔的空间去做建筑,这是让全世界的建筑师都无比羡慕的机会。深圳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更像一个现代建筑展览馆,有一些是出色的建筑作品,也有一些是有待优化的。

      晶报:那您认什么是好建筑?

      岚明:我想,首先是要引起人的兴趣。所以一个建筑在外观上先要有吸引力,让人产生好奇心,引导人们走进建筑去亲身体验,而内部的空间又会让体验者不忍离去,这样的建筑会产生很强的凝聚力。

      晶报:怎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建筑师?

      岚明:现在对建筑师的培养过于注重课堂教育和学历的追求,将建筑专业当成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学科,用工程师的标准去培养。但在我看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建筑师就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受高等教育的年数和文凭的高低并不是衡量一个好建筑师的标准,科技知识的学习固然也重要,但艺术才能的培养要通过耳濡目染和生活中的熏陶以及个人的共同成就,所以,最好从很小的时候,比如在五六岁的时候就跟随建筑大师学习。我们并不会说,培养一个雕塑家,而是说自己要成为雕塑家。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建筑师,亦是如此。

      尽可能保留有价值的旧建筑

      晶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非常快,尤其是像深圳这样的特区,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要面临一个如何处置旧建筑的问题,是完全推倒重建,还是保留下来?如何处理新旧建筑之间的关系?

      岚明:这个问题不只是深圳的、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巴黎、伦敦、等等各个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都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情况好些的是,深圳是座很新的城市,面对这样问题的机会少一些。

      我想,在一段时期内,中国要发展经济追求现代化,中国决策层的发展方向是推旧建新,而在今天,我们开始问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就是意识到很多好的老建筑应该保留,因为它们记录并了城市的历史,如果就此消失是一大遗憾,而好建筑是不会过时的。我的是,将值得保留的旧建筑尽可能保留下来,要建现代化的建筑,就在它们周边去建。

      晶报:您觉得巴黎与深圳在建筑风格上各有什么不同?有哪些可以相互借鉴的?

      岚明:巴黎与深圳两座城市在建筑风格上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巴黎是在老城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基本保留了旧城的风貌,即使有翻新也不大,如果说有相像之处,是在巴黎西北部的德方斯,不过那只是一个小区域,在城市规划上,两座城市的总体差异很大,但相通之处在于两座城市在发展中都充满活力,并且致力于对文化的追求。我参观过深圳中心书城、音乐厅、图书馆,我觉得在短短时间内建立如此多的文化设施常了不起的,尤其是中心书城的建筑规划,用的设计打造出一个综合性功能的文化空间,这一点非常棒。

      深圳让我印象很深的一点是她天生的性,所以我觉得深圳是特别容易与国际接轨的城市。而最可贵的一点是,深圳与生俱来的乐观性。事实上,这种乐观性也是中国人的一种天性,在深圳体现得尤其明显。中法两国文化常相似的,世界上很少有哪两个国家在历史和文化上有如此相同深厚的积淀,两国人民在深层的哲学性思维方式上,在美食、礼仪等方面都有着高品质的追求。一个有趣的现象的是,中法两国人在笑的方式上非常相似,包括带出来的情绪也一样,但在法国近邻的和英国就不会。我在深圳的餐馆里听到的背景音与在巴黎听到的格外相似,完全没有陌生感。正是基于这些,我希望能通过来深圳的交流与合作,包括通过合力打造首届蛇口国际创意论坛,能加强两国之间更高品质的交流。

      目前在蛇口工业遗址

      晶报:深圳正在举办深港双城建筑双年展,您去看过没有?有何感想和?

      岚明:我去参观了,双年展举办得很成功,我们看到旧建筑被拆毁不是唯一的命运,我觉得这是城市化发展中,对工业建筑进行文化性的典范。现在办双年展的要求都很高,越来越国际性,我想如果每年有新的主题、新的想法,就会有新的动力。

      同时,双年展的建筑也让我想到,在做建筑设计过程中如何保留传统文脉,其实是中外建筑师共同面对的问题。但我认为传统是与那个时代相适应的东西,而建筑是服务于生活的,必须与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相结合。所以我是很反对“为了传统而传统”,就像一些高层建筑为了保留所谓的传统元素乱用挑檐(注:挑檐是指屋面挑出外墙的部分,主要为了方便做屋面排水,其次起美观的作用),这本适用于低层建筑中,用在高层则失去了平衡。为了中国化而中国化做建筑,意义是不大的。

      晶报:您觉得应该怎么做?

      岚明:我认为可以从生活方式的体现和继承角度切入。我知道这很难,因为中国现在的生活方式已经日趋全球化,要在现代建筑中找到传统建筑的纹理,建筑师要找到自己的视角,将新旧建筑有机结合起来,要尊重传统建筑,尽量去保留。其实,巴黎卢浮宫就是一个好例子,在对这一历史遗迹的中,我们启用了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的设计,他在中庭广场上做了一个玻璃,这完全了卢浮宫的风格,而且它对卢浮宫的文化肌理没有多少继承,但它从美学和功能上折服了很多法国人。我想,好建筑是向前看的。

      晶报:除了与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合作首届蛇口国际创意论坛之外,您在深圳还有哪些项目与合作?

      岚明:目前,我与深圳风火创意合作正在蛇口做一项工业遗址,这是从建筑形态到内容全方位的,我们将会把这里打造成一个集文化、艺术和生活于一体的创意园区。

      人物简介

      德尼·岚明

      Denis Laming

      法国建筑设计大师,1949年生于法国巴黎,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父亲是一名航空工程师兼作家,母亲是位艺术家。1977年,岚明创立了巴黎岚明建筑设计事务所(Agence Denis Laming),同年,以 “太阳能节能建筑设计”获得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建筑竞赛 Contest of the Opera头等。其杰作之一是法国的“未界”科技主题公园。岚明擅长以建筑的外形及其内涵吸引人。不论是科技园、会议设施,还是高等院校、博物馆,他都能以最新的科技手段,成功将外在和内容巧妙融合在一起。

      岚明已参与全球200多个设计项目,跨越欧洲、、非洲等地多个国家。其建筑设计,不仅以“未来”为奠基石,还以城市美化、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为根本,全新的绿色建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