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优秀作品
  • 建筑毕业设计吴良镛:扬州中学毕业的建筑泰斗新扬中的校园规划就是他设计的
  •   本报记者 蒋斯亮 姚顺朝

      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昨天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家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获得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记者查阅吴良镛院士的生平经历发现,吴良镛院士是扬州中学1940届校友。他也是继扬州人、植物学泰斗吴征镒之后,扬州中学培养出的又一获得国家最高科技的院士。

      重庆就读国立二中

      在扬州中学校史馆里,陈列着吴良镛的照片和他在母校100周年送给学校的三本著作。照片下面的简介中写道:吴良镛,南京人。1922年出生,1940年毕业于国立二中,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1949年毕业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获得硕士学位。校史馆的老师告诉记者,国立二中其实就是地处四川的扬州中学。

      原来,1937年12月,扬州沦陷,此前,时任扬州中学校长的周厚枢先生带领扬州中学的大部分教师和学生西迁到四川合川县(现在合川县属),在那里新建了四川中学,在那里继续为学生们上课。由于当时全国各地的“教师”和“学生”纷纷到了四川,为了方便管理,把周厚枢兴办的四川中学更名为国立二中。

      1937年,吴良镛正好初中毕业,当年考取镇江中学后,刚上了一个月课,上海就失守了,后来南京也失守了。吴良镛也跟随他的哥哥一西行,先是到了武汉,后来又辗转来到了重庆,到了重庆之后,吴良镛选择进入国立二中学习,在那里度过了他的高中时代。痛苦的经历在吴良镛的内心激起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成为他日后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强大动力。

      “扬中就是我的母校”

      据扬州中学校史的记载,在国立二中时,吴良镛亲身经历了日寇的大轰炸。1940年高考毕业前夕,日寇的飞机又来轰炸了。那一次,吴良镛的语文老师戴劲沈也在那次空袭中罹难。而吴良镛自己,只身逃过一劫,随身只剩下一支笔。“我为什么要选择学建筑呢?这与早年的经历有关。”后来吴良镛曾回忆:日本的轰炸机来时,一时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瓦砾遍地……三天后,他怀着“从事建筑行业、立志修整城乡”,挥手作别合川,走进了中央大学建筑系。

      扬州中学2002年百年校庆之前,学校要编印一本从扬州中学走出来的两院院士集《树人堂下》。当时参与编写这本集子的刘国怀校友曾经亲赴采访吴良镛。他告诉记者,虽然吴良镛没有到过扬州中学,但深深怀念自己在国立二中读书的情景。吴良镛对刘国怀说:“国立二中真是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英才,从自然科学来说,不少院士都出自国立二中,就社会科学领域来说,也是人才辈出,国立二中是扬州中学创办的,扬州中学就是我的母校。”

      为扬中重做校园规划

      1999年秋天,时任扬中校长的沈怡文专程到大学拜访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秦佑国,邀请他为扬中百年校庆重新做校园规划。最终的设计方案由秦佑国和吴良镛院士共同商议。

      “现在学校图书馆所在的综合楼的设计方案就是采用的吴良镛的设计。尤其是建筑中间的透明倒锥形的设计,体现了吴老一直以来崇尚的人居的。”扬州中学陈国林老师告诉记者记者在综合楼看到,整栋楼呈一个环形设计,中间自然形成一个“天井”,吴良镛把这个“天井”设计成一个透明的倒锥形结构,既了雨水不会落到楼内,也让每一层都能享受到自然光。陈老师说,综合楼的二三四层是供学生阅览和读书的场所,透明的倒锥形结构使得整栋大楼东南西北四面都通透明亮。

      为了诗意地居住

      在扬州中学校史陈列馆中,收藏着2002年8月吴良镛送给学校的三本自己的著作,一本是《人居科学导论》,一本是《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还有一本是《学术文化随笔之吴良镛》。其中在《学术文化随笔之吴良镛》这本书的扉页上,有吴良镛亲笔为母校写道:扬州中学百年校庆纪念,吴良镛,2002年8月。几个字的左侧一方印章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方章不大,却用篆体刻着16个字:读万卷书、行万里、拜万人师、谋万家居。小小一方印章,彰显了这位两院院士严谨、求真、踏实的治学态度和远大的理想。

      根据校史记载,1945年末,吴良镛受梁思成先生之约,共赴大学协助筹办建筑系。1948年夏,经梁先生推荐,吴良镛赴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深造,在著名建筑师沙里宁的指导下,探究交汇、古今结合的建筑新。1993年,吴良镛领衔公开提出“人居学”的设想。近70年来,从首都到古城苏州,从海南三亚云南丽江,从长三角到京津冀,吴良镛带领他的同事、助手们上下求索、学以致用,践行他“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人生理想,他以这样的情怀安身立命、辛勤工作、行事为人。他赠送给母校的这本《人居科学导论》正是他多年研究后最重要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