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招聘信息
  • 谦虚的藤本狂妄的建筑师
  •   本报记者 王瑾

      藤本壮介一登台便给大家道了个歉:“由于我刚从日照(楼盘)的工地现场回来,穿着这样沾满泥土的鞋子为大家做,实在抱歉!”

      2月22日,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作为文筑国际主办的“大师之旅新锐建筑师系列会”首场嘉宾来到上海(楼盘)。台上为鞋子而道歉的藤本看起来更像是一位初登的大学老师。然而就在藤本抵沪的前一周,英国的蛇形画廊刚刚对外宣布了藤本为其今年临时建筑的设计者。藤本壮介——这个建筑界仍属年轻的名字再一次和盖里、扎哈、伊东丰雄等建筑大师放在了一起。

      我们在会第二天一早对藤本壮介进行了专访。

      狂妄的本质

      藤本的“狂妄”很难轻易察觉,但幻灯片中加入的一张柯布西耶“多米诺系统”图片,透露了他的心思。

      此次会选在了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举行,数百人规模。整个过程历时两小时,藤本表现得可谓“谦虚而又狂妄”。

      前一种特质显而易见,这位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获得者、日本建筑界的目前最受关注的新生代建筑师,在措辞与举止上总是很自然地将姿态放得极低。

      而说到他的“狂妄”,虽然很难轻易察觉,但中的一个短暂片段还是透露了这一点:藤本在的幻灯片中加入了一张柯布西耶“多米诺系统”的图片,这个被历代建筑师奉为教科书的理论体系,已经不是第一次被藤本拿来与自己的建筑相提并论了。

      在第二天的采访中,我们更切的体会到,尽管作为70后建筑师,在日本乃至整个亚洲也很难找出一位具有同样影响力的新生代建筑师与之相比较,但并不是藤本所获得的项与认可使他变得狂妄,这种狂妄更多的是对自己建筑的——即便是在藤本曾经无业的6年中也一直存在。

      6年仅一个项目

      我们很难评判作为一名野心勃勃的建筑师,入行的最初6年应该以何种方式度过才算成功,但藤本确实以非常规的方式确立他的建筑。

      “我曾经无数次鼓起勇气,想要将作品集寄到伊东丰雄事务所,以获得工作,但最终还是放弃了。”1994年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的藤本并没有像他的同学那样去一流建筑事务所寻求发展机会,而是以一个在当时看来有些莫名的理由选择了回北海(楼盘)道老家。

      “我需要反思。”藤本说到,“东大的节奏非常紧凑,做方案、画图,五年一晃而过,没有时间去整理和思考之前所学和之后所用。”藤本表示也曾考虑留在东京去伊东丰雄或妹岛和世的事务所工作,“但是他们个人风格太强,我很担心还未找到自己的设计风格便已迷失。”

      藤本回老家一待便是两年,与父母住在一起,“每天的主要内容就是看书和思考。”这样闲适的生活状态不仅与藤本所接受的东大的精英教育相,也不符合日本社会普遍的价值观,“我时常自问,如此悠闲的生活是否真的是好的?”

      1996年,藤本回到了东京。如果说北海道有着纯粹的自然,那么在藤本看来东京就是以城市的语言表述自然的概念。“东京有着繁复的街区,狭窄的街道,这些因人的居住而形成的城市脉络其实与森林非常相像。在东京更利于思考人、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在随后的四年中,他开始参加一些设计竞赛,但结果都不尽如人意。“我做了6年的纸上建筑师,实际建造的项目只接到过一个,项目的业主还是我父亲。”

      我们很难评判作为一名野心勃勃的建筑师,入行的最初6年应该以何种方式度过才算成功,但藤本确实以这种非常规的方式确立他的建筑。在这些无法带来收益的竞赛项目中,藤本的“洞窟”建筑理论逐渐形成了。

      回到原始即是未来

      “原始未来屋”了常规建筑明确的空间概念,以暧昧的秩序成就了“机能随形”的状态。这个概念正如人类最早居住的洞窟,空间区分随人的行为而定。

      “原始未来屋(Primitive Future House)”的模型诞生于2001年,也就是藤本开设事务所的第二年。“当时虽然成立了事务所,但依然没什么案子,原始未来屋是参加设计竞赛的方案,但没想到却成了我们此后设计概念的起点。”

      原始未来屋了常规建筑明确的空间概念,整个建筑由几十个35cm高的阶梯所组成。“一阶是椅子的高度,两阶则变成了桌子,使用者可随意限定阶梯的功能。”这套暧昧的秩序成就了一个“机能随形”的状态。这个概念正如人类最早居住的洞窟,空间区分随人的行为而定。藤本相信,这个既原始又复杂的建筑,可以创造出丰富及多样性的有机体系。

      在采访过程中,“反思”与“原点”是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汇。藤本认为,虽然自产生房屋以来,建筑设计就从未停止过演变,而如今的建筑风格更是愈加多样化,但在此期间人的基本行为却并未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我不断反思,建筑最初或者说成为建筑之前是什么样,所有空间的功能应该都因人的行为而决定。”这次不再是纸上空谈,藤本的在随后几年的多个实际项目中获得了表达与认可:东京公寓、House N等住宅项目取得了业界的普遍关注。

      事情接下来的发展开始回归主流,像每个名为“明星建筑师的崛起”的故事中所描述那样:2008年开始,藤本获得国内外众多设计项的认可;到2009年左右,在日本以外很多国家都能看到藤本的展览;继而海外的商业项目邀约接踵而来;欧洲的建筑毕业生开始给藤本的事务所投简历……

      从最初的不甘于在一流事务所“迷失”,试图以一人之力致敬柯布西耶,到后来寻找建筑本源,将“原始”至今屡获殊荣,藤本的职业生涯轨迹几乎看不到弯与迷茫。

      事实却并不尽然,“我每天都在怀疑和反问自己,至今仍是如此。”藤本面带微笑地说道。

      作者:王瑾(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